随着权益市场显著回暖,指数型基金取代债券型基金,成为今年三季度公募非货基金创造规模增量的主力军。受此影响,基金公司非货规模排名出现较大变化,“拳头”宽基产品成为非货规模排位赛的胜负手。
近期“股债跷跷板”效应加剧,债券型基金规模明显缩水,对部分以固收见长的基金公司形成拖累。但一些基金公司凭借在固收和权益领域的均衡布局,在市场行情大幅切换的情况下,旗下产品依然能整体保持稳健盈利水平。
“拳头”宽基带来显著增量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公募非货规模新增1.26万亿元。其中,指数型基金规模三季度新增1万亿元以上,为非货规模贡献大部分增量,扭转了一二季度债券型基金为非货规模增量主力的格局。
指数型基金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基金公司规模排名出现较大变化。Wind数据显示,在三季度末非货规模前20名的基金公司中,14家的排名相比二季度末发生了变动。其中,南方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国泰基金、中欧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的排名集体提升。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三季度的非货规模增量更是仅次于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0亿元以上。在这4家三季度非货规模增量超千亿元的基金公司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其规模增量主要来自指数型基金。
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旗下指数型基金三季度新增规模都达到2000亿元以上,南方基金旗下指数型基金新增规模也突破了1000亿元。继易方达基金之后,华夏基金非货规模超过万亿元。
债基缩水对增量形成“拖累”
今年三季度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随着A股大幅反弹,“股债跷跷板”效应加剧,在负债端流动以及资产净值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固收规模萎缩、权益规模扩张的显著特征,这也给三季度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是以非货规模前20名的基金公司为例。一方面,以主动权益投资见长的基金公司,例如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中欧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三季度的规模增量均在150亿元以上,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富国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规模增量均超过90亿元;另一方面,除广发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中欧基金、中银基金三季度旗下债基规模保持增长外,其余16家基金公司的债基规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部分基金公司旗下债基规模下降逾百亿元。一些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增量有限,同时固收类产品出现缩水,导致三季度非货规模增幅较小甚至有所下降。
不过,整体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多数头部基金公司的非货规模依然离不开债基的大力支撑。在三季度非货规模前20名的基金公司中,债基占非货规模四成以上的基金公司多达15家。例如,债基为永赢基金、中银基金等银行系公募提供了90%以上的非货规模;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天弘基金、鹏华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广发基金旗下债基也贡献了半数以上的非货规模。
盈利能力修复
三季度末行情转暖,不仅为基金公司带来了权益类产品规模增量,同时也显著修复了权益类产品的盈利能力。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在三季度非货规模前20名的基金公司中,12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产品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其中,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旗下基金产品三季度利润分别为1590.98亿元、1431.56亿元,这也是行业里仅有的两家三季度产品利润超千亿元的基金公司。两家基金公司旗下三季度利润超10亿元的基金产品分别多达21只、18只。除宽基产品外,多只较大规模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以及QDII产品也贡献了较多的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对权益和固收产品的均衡布局,嘉实基金、富国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旗下产品二季度、三季度的整体利润均处于行业靠前位置。在二季度市场出现调整的情况下,博时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富国基金旗下产品依然创造20亿元以上的利润;到三季度,三家基金公司的盈利水平显著提升,富国基金旗下产品的利润更是增至400亿元以上。
从长期看,富国基金认为,经济基本面是中国资产定价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国内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加快落实,基本面积极因素有望不断夯实市场长期向上的基础。中金公司表示,中长期看,市场驱动因素或由估值驱动转向业绩影响,赛道研究和景气投资有望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点。基本面较好、供需格局改善、有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行业将获得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