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代汽车网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点> 内容

证监会姚前:四方面引导资本市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3-11-10 17:44 来源: 同花顺财经  阅读量:13638  

证监会科技局局长姚前在参加2023金融街论坛金融科技创新引领资本市场数字化分论坛时表示,证监会将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引领,通过加强数字化转型统筹规划与推动指导、不断提升行业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多措并举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和夯实金融科技应用的安全基础等四方面引导资本市场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

证监会姚前:四方面引导资本市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姚前表示,证监会高度重视资本市场金融科技转型与数字化数字化的转型发展,资本市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科技监管更加规范高效。近年来,证监会研究制定了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调查处理办法,证券期货市场交易结算核心机构信息科技管理暂行办法等行业的科技监管制度,建立了覆盖各主体的信息科技监管规则,明确了行业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同时持续加强优化科技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科技监管工作合力初步形成。

二是系统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证券交易、登记结算等系统,全力保障行业核心技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扩大行业经营机构APP检测认证,提升核心系统安全可靠水平,研究资本市场信息技术风险应对机制,开展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估。

三是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取得新进展,制定发布了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申报与遴选工作指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专业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成立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协调小组,统筹开展创新试点工作。

四是监管科技能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制证监会智慧监管IT战略规划,加强智慧监管顶层设计,构建应用全面覆盖,流程相互协同,数据上下贯通,智能技术有效应用的智慧监管平台,强化基础工程建设,改造建成稳定高效的监管业务专用证联网,规划建设两地三中心监管云平台,汇聚形成集中统一的监管大数据仓库,优化升级行业基础数据库,持续推进发行上市债券机构、私募稽查等重点系统建设,丰富监管工具箱,加强科技对监管的支撑,建成覆盖全部35家股交中心的监管链、业务链双层架构体系。

姚前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但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包括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相对不足,除了部分投顾机构外,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目标路径举措、组织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前瞻性、系统性、体系化的数字化转型事件不多。金融科技应用的整体水平还需提升,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新技术与业务场景的融合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新技术导致的风险传播速度更快,危害影响更大,需要更加注重合规性和安全性。金融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网络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姚前表示,证监会将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引领,深入贯彻落实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引导资本市场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强数字化转型统筹规划与推动指导。引导行业机构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制定完整的转型策略,推动行业机构规范数据生产运营和使用,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能力,提升行业机构整体数字化运行效率和客户客户的服务质效。探索建立行业公共数据、机构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的行业数据基础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数据在行业内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二是不断提升行业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最新技术动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实现重点应用突破,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金融消费者金融科技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科技素养,增强消费者对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理解和信任,稳妥有序做好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持续总结试点项目亮点,完善各种场景下的应急处置预案,推动金融科技应用行稳致远。

三是多措并举培养金融科技人才。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包括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团队,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组织相关各方共同搭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平台,培养具备金融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金融科技人才,促进金融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金融科技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是不断夯实金融科技应用的安全基础。会同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确保证券期货业信息技术应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建设行业网络和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指导行业分析安全环境,信息快速判断当前及未来形势,作出正确响应,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健全行业标准化工作体系,推动业务与标准化深度融合,加强重点领域的标准供给,提升标准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