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长安汽车动力研究院总经理胡铁刚在盖世汽车主办的2022第三届混合动力技术发展论坛上表示,就市场结构而言,欧洲市场分为BEV、PHEV和HEV,中国新能源市场以BEV为主,PHEV发展较快,HEV发展相对较慢。随着电池和优惠政策的变化,未来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胡铁刚说:“BEV的痛点显而易见。在价格、续航里程、安全性和充电便利性显著提高之前,PHEV和BEV将长期共存。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布局10-25万价格区间的车型,这其实是中国市场最需要的车。”
长安根据市场需求,推出蓝鲸iDD混动系统,可应用于A-C级所有车型,据悉,蓝鲸iDD混动系统由混合动力发动机、蓝鲸电驱变速器、大容量电池、智能控制系统四大部件组成,可带来“全转速范围、全领域范围、全温度范围、全时间范围”的全球超级驾驶体验。
长安汽车动力研究所总经理
组织以下演讲内容:
电气化的现状和趋势
电气化现状通常需要从政策、市场、用户、企业四个方面来看。首先,政策方面,虽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直接鼓励政策在逐渐下降,但未来的双积分双碳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还是会对汽车电动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公路的碳排放量占交通运输部门的86%以上,其中客车占33.7%。所以未来的双碳战略会对传统燃油车产生很大的冲击。
同时,国家政策仍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影响因素,2023年免征购置税、限购、路权等因素的推动也将持续。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充电桩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
从市场方面来看,电气化改造的具体动力形式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2021年开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速超过纯电动汽车。
从目前中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构成来看,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迎来快速发展,以BEV为主,PHEV和HEV为辅。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渗透率27%,其中中国品牌接近50%;PHEV的增长率达到182%,这也成为各大主机厂争相布局的发展方向。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低成本和极致的驾驶体验是新能源的优势,但能量补充的便捷性、里程焦虑和初期购买成本仍是劣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达到更好的平衡。
新能源汽车最吸引人的特点是成本低,技术活多,但充电难和里程焦虑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BEV的购车成本、能量补充便利性、里程焦虑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我仍然坚信PHEV将与BEV在中国市场长期共存,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从2021年开始,纯电动汽车也出现了新的迹象,那就是腰涨了,整体分布从哑铃型发展到纺锤型。从盖世汽车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我们惊喜地看到,腰部的原A级车销量增长迅猛,基本达到了两端大小车的同一个数量级。未来的快速增长值得期待。
2022年这个格局形成后,多条路线齐头并进的格局基本形成。
综合考虑使用成本、初始购置税、税收和残值,PHEV是目前最佳的动力路线。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基本的测算,考虑了补贴政策与新能源、购置税政策、无政策的对比。我们发现,如果用户的汽车拥有期为3年,燃油车和HEV的总成本较低;但是,如果汽车拥有期达到6年以上,那么PHEV产品的总拥有成本将具有优势。
现在的“电”很贵。根据国家预测,未来电池价格仍有下降的可能。如果未来电池价格进一步下降,PHEV将受到BEV的挤压,但这一时间至少要到2025年才会到来。2025年以后,随着充电的便利,过充换电技术的发展,电池安全技术的成熟,基本解决了BEV的痛点。如果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PHEV和EV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但这仍然与用户的汽车拥有时间有关。如果长期买车,电气化产品的总成本会更低。
最近REEV也挺火的。虽然REEV在给料时整体效率较弱,但是它的电车驾驶感,没有里程焦虑,以及相对于纯电动车价格的优势,使得REEV产品长远来看大有前途。REEV和PHEV的产品都是纯电动体验,更多的是取决于用户对产品的喜爱。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对两种技术优劣的评价,但这种优劣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用户的选择或放弃,因为REEV的纯电动体验更好,更贴近电动车的品牌形象,而PHEV稍微带了一些燃油车的形象,与用户的关联度高。
我们团队也对HEV做了分析。HEV具有很强的燃油车特征,整车成本和部分电车属性可以满足不方便充电的用户需求。但未来可能会有部分用户为了提高燃油车的纯电动体验而选择HEV。然而,在中国市场,HEV目前仍由日系车主导。虽然中国品牌车企都在布局,但目前的市场表现并不是很好。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技术成本增加,导致价格更高,所以用户端的接受度比较低。最终HEV市场能否胜出,我认为这三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用户省油带来的成本收益能否与买车带来的成本增加相平衡;二是企业支付的材料成本和售价能否平衡。第三,在市场方面,售价能否控制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也很重要。
长安电气化战略
长安2017年发布香格里拉计划,明确到2025年,将全面停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实现所有频谱产品电动化。目前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去年,我们公司还发布了愿景2030,宣布坚定不移地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具体看我们的产品,目前长安的产品有三大序列。第一个是国家优质乘用车品牌,即V标长安燃油车和欧尚燃油车。我们将在燃油车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更多的电气化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长安还推出了全新的数字电动车品牌深蓝,其车型主要由电动车和增程式车组成。另外我们还有情商电动平台Aouita,主要是纯电动。
具体来说,iDD定义了全速域、全场域、全温域、全时域的技术方案,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开发技术路线。最近长安还发布了我们的“原力科技”,包括高效全方位增程器和超集驱。借助智能能源管理策略、无感NVH和电池高频脉冲加热技术,为用户带来极致节能、静音体验和续航里程,低温无忧。
从产品方面来说,随着电气化产品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谨慎我们的产品开发策略。目前,我们已经按照乐高思维,通过发动机、电驱动、电控、电池等动力要素的标准化,以及控制软件的平台化,形成了覆盖PHEV、REEV、HEV、EV的动力解决方案。
目前基本实现了一流的平台化快速开发,可以很好的支撑长安汽车产品的快速投放和迭代。
长安智电产品和技术
长安智电蓝鲸iDD的核心内涵包括全速域、全场域、全温域、全时域。
在全速范围方面,我们构建了全速混合动力系统,系统动力和轮端扭矩充足,确保产品在低速起步、高速超车和极速赛道都能获得澎湃动力。目前市面上的产品有UNI-K和Z6 iDD。
整个领域更多的是多种工作模式的配合,匹配高效的动力总成,保证用户在全场景下动力和经济的平衡体验。针对城市通勤和长途出行两大主要场景,满充和馈电的动力输出一致;经济性上,我们续航时间长,油耗低,可以满足用户的低成本出行需求。
全温度范围主要是指高温、低温等重负荷的连续运行条件。当电池和电机功率快速衰减时,蓝鲸iDD即使发动机直接驱动,也能满足爬坡和高速的要求,基于多挡位的优势。同时,我们还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采用合理的热管理方案和策略,确保在-35℃-55℃的超宽环境温度范围内功能和性能的安全稳定。
全时域是指目前我们的控制器已经支持了全域的OTA功能,保证了用户的体验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进化和频繁使用。
我们现在推出的混合动力系统采用1.5TGDI高效发动机和HF640六速电驱动,其中采用了昌安全公司自主研发的三离合模块、高压润滑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
我们采用iDD技术的整车产品包括UNI-K和Z6 iDD。UNI-K iDD上市近一年,Z6最近才投入市场。续航里程方面,iDD可以达到10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在一些良好工况下可以达到1100km。在高速特性上,UNI-K iDD在最高速度上基本达到了国际品牌宣传的全能四驱车型的水平,最高速度可以轻松超过200 km/h。
我们还把这套强大的动力系统放在了今年长安推出的运动轿跑Uni-V上,进一步强化了UNI-V的运动性,UNI-ViDD的零百加速可以达到6s级别,基本上是同级别最快的,刹车距离36.5m..燃油续航1000km左右,纯电续航100km。
同时,长安汽车也在研发系统架构成本更具优势的P13架构。未来将搭载1.5NA和1.5TG高效发动机。这套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电机效率和驱动效率,可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和经济性。未来,我们将结合这套系统,不断升级优化场景识别和智能能源管理,做出具有长安特色的DNA和科技标签。2023-2024年,长安将推出更多整车产品。请继续关注。
目前市面上搭载Force技术的机型主要是深蓝色SL03。SL03上市后,我们发现市场上终端用户对增程和电动车的需求比例达到了5:5,这也超出了我们公司早期产品规划的预期。延伸路线从技术路线上不能简单的和混合路线相提并论。你可能需要多看看用户端的看法。成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纯电体验,自然会受到用户的青睐,未来的市场前景也很好。
总结
总的来说,车辆动力的电气化改造是必然趋势。与欧洲BEV、PHEV、HEV的市场格局不同,今天的中国市场是以BEV为主,PHEV、HEV为辅。而PHEV发展很快,而HEV发展相对较慢,未来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BEV还有一些痛点。在价格、续航里程、安全性和充电便利性得到彻底改善之前,PHEV将继续发展和支持中腰品牌的崛起。HEV有特定的用户群体,这类车替代燃油车还有空间。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于国家法律法规对燃油车“合规成本”的影响。
长安汽车致力于打造多动力路线智能电动混合动力系统。在P2混合动力和REEV成功上市后,双电机系统将于近期投产。届时,公司将形成BEV、PHEV、REEV多种动力布局,满足不同场景下车辆和用户的需求。
随着长安多动力路线的布局,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电动汽车产品推出,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体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用车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的实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